国研中心叶兴庆:应逐步降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
国研中心叶兴庆:应逐步降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2022-4-29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战略考量与政策逻辑”于2022年4月27日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叶兴庆:我的发言主题是“在两个统筹中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想讲三个观点。 一、总体看,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和长远考虑,我用六个字概括“近无忧,远当虑”。 近无忧是从当前看,我们有底气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来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因为我们有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作为基础,也有充足的库存做保障,而且我们也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三大体系:生产体系、储备体系和进口体系,有这三大体系做支撑,我们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至于俄乌冲突的影响,我认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有的,但这种影响是在可控、可承受范围内的。之所以这么说,是从两个角度看,一是直接从俄罗斯、乌克兰进口的农产品(5.800, -0.27, -4.45%),在我国农产品进口中,部分品种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从乌克兰进口了1460万吨的谷物,这个进口量相当于我国去年、前年谷物进口量的20%多,其中玉米进口800多万吨,将近占到我国进口的30%,大麦从乌克兰进口了320万吨,大概占我国大麦进口的26%,我们从乌克兰进口的葵花子油89万吨,占我国葵花子油进口量的70%,当然我们从俄罗斯也进口了一些谷物和油料,但总量都不是太大,所以,这是对我们的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恐怕更为明显一些,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量比较大,俄乌冲突导致的,或者因为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价进一步上涨,会抬高我国粮食、其他农产品乃至钾肥的进口成本,所以,输入性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进口量和进口成本的增加相对我国国内庞大的产能来比,它的影响是可控的。 所以,用六个字概括当前形势的“近无忧”,还有三个字是“远当虑”,就是从长远看要有忧患意识。 之所以要有忧患意识,一是我们的粮食需求峰值还没有到来。再加上对猪肉边际消费倾向,经过这两年的影响和冲击,对猪肉边际消费倾向在下降,未来粮食需求总量还在增长,但峰值恐怕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总的来说,需求量还是会进一步增长。 从国内生产发展来看,我们还有一定的潜力,国内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但我们水土资源的制约,气候变化的影响,农民小农户分化程度的加剧,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对国内粮食产能释放构成制约。需求峰值还没到来,未来的生产潜力有,但这个潜力的释放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未来保障供给的第三大体系——进口体系,在当前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大国博弈会进一步加剧,大国效益会进一步彰显,所以,我们未来全球进口体系的重构也会面临很多挑战,外部的不确定性会对我们进口的不稳定性带来一些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一件事情。这是我想讲的**部分,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六个字“近无忧,远当虑。” 二、用市场化思维提高国内这种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粮食产能。 立足国内应该是用一种市场化的思维来提高国内的粮食产能,这里有两个关系,当前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个关系是处理好土地资源配置中,行政规制跟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关系。国家对耕地的利用,对耕地的保护实行规制,按照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规制,包括禁止非农化,治理非粮化,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是我国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要有非常详细、非常严苛的行政规制,保护耕地的意识这根弦要始终绷紧,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农民要从事农业生产,他的出发点是要增加收入,有利可图。所以,我们要足够的来适应农民的需要,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国家的优先性跟农民的选择权要统筹起来,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把国家的优先性能够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农民的生产经营选择行为,这里面就有很多的政策需要重塑,就是要围绕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来强化我们的农业发展政策。 要处理好的第二个关系是,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保重点和保多样,保数量和保优质的关系。 我认为,粮食安全概念和食物有效供给概念是要做严格区分的。冠以安全的仍然是粮食,至于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的概念是有效供给,我理解上升到安全的角度,更多强调确保,更多强调的是政府的事权,有效供给更多的是要充分利用耕地之外的其他的食物资源,包括木本油料,包括海洋,包括食用菌,甚至包括植物工厂,通过多种途径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其他食物的需求,我认为这是大食物观的本意。 现在提出大食物观的本意是大农业观、大资源观,我们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和用好耕地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他非耕地资源,我认为这是大食物观的本意。 因为今天的会议标题是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我建议还是要斟酌一下食物安全这四个字,安全和有效供给我认为在政策口径上、在尺度上,在国家资源分配上恐怕还是有差异的,是有一个优先序的问题,有紧迫程度和轻重缓急的问题。 还有保数量和保质量的问题,现在量当然是很重要,但人的需求在变化。即便是口粮,口粮绝对安全的内涵在变,要求也在提高,现在吃大米、吃面粉不仅仅是量够的问题,还要有一个好的问题,优质大米、优质小麦,所以在数量安全的同时,还有提高品质安全的问题。质量的概念,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之外,还有发展方式,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粮食的高质量发展,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就扯远了,这就要更具可持续性。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意见,就是要用市场化的思维提高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国内粮食产能。 三、用全球化的思维来提高海外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我们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中,有四个字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适度进口这四个字。对于我国这种资源禀赋的国家,也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适度进口这四个字怎么拿捏?适度进口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跟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主要是中国粮,这样的粮食安全观和适度进口是什么关系,这中间的度怎么拿捏好,怎么平衡好,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的一个挑战。要用好适度进口这四个字,当前看是不是要从两个维度下工夫。 一个维度是积极推进进口品种来源地和渠道的多元化,也就是要降低单一产品单一国家的进口依存度,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这样一个站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降低单一产品单一国家的进口依存度。其实,我们也不是说现在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早就这样在做。最近这两年中美经贸摩擦加上今年的俄乌冲突给我们带来很多警示,做到这个品种、国家和渠道的多元化有三点要注意。 一是从品种上,现在我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依存度明显超过了安全底线,应该要亮红灯,要发展和扩大国内大豆植物油的生产,逐步降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现在面临了一个比较难的选择,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的进口和肉类进口,这两者之间怎么选择和把握好平衡,我们认为从产品的可贸易性,从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角度,还是应该进口饲料粮,发展国内畜牧业,来满足对动物性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恐怕是从中国十四亿人口大的体量来看,恐怕要更多的注意进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二是从国家来看,现在全球能够有批量出口的地区就三块,北美、南美和黑海地区。这三个地区都是我们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的目的地,但这三块都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对北美来说,我们要进口,我们也是认认真真在执行中美**阶段经贸协议,这两年也是扩大了自美农产品进口。农产品贸易对稳定中美关系是少数几个稳定的锚之一,这符合双方的利益和双方的需要,但中美关系又充满不确定性,既要进口美国的农产品,但是又要为中美关系的复杂多变预留空间,就是要在南美或者在黑海和其他地区就要有背书。 南美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这个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增长的潜力非常大,但这些地区也有它的明显的短板,包括它的化肥种子,包括它的物流体系都存在一些短板。所以,我们要提高从南美地区进口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就需要从投入品上游开始,一直到物流的关键节点要去提高和帮助他们,或者跟他们一起去提高这些环节的能力,这样才能稳固我们从这些地方进口的来源。 俄乌冲突不管以什么方式结束,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对抗会长期化,黑海地区在我们进口多元化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个地区的潜力,生产和贸易增长的潜力,包括他们的小麦玉米,甚至未来的大豆,这些都是我国未来缺口比较大的产品,这些地方的潜力都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不能放弃这样一个有潜力的地区。 三是从渠道角度,我国作为一个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时间不长的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渠道的建设上,作为后来者,确实在很多方面非常被动。最近一些年来,我们也是很重视培育国际大粮商,我们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一些企业在境外资源掌控能力上也在提高,当然这是要久久为功。这是从品种来源国和渠道多元化的角度来推进。 第二件要引起智库和媒体重视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积极营造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 最近,美西方试图把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甩锅给俄罗斯,也试图把黑锅甩向中方,他们认为中国大规模囤积粮食,推高了国际粮价,对这样的一些论调,国内的媒体,国内的专家智库应该尽快站出来以正视听。 我们要讲清楚,目前的国际高粮价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目前的国际高粮价和俄乌冲突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但不完全在俄乌冲突,我们算了一下,用FAO食品价格指数算了一下,今年1月份的指数跟2020年低点相比,食物价格指数涨了49%,但今年3月份跟今年1月份相比,上涨幅度是17%,也就是在新冠疫情后俄乌冲突前,全球价格指数已经上涨了49%,俄乌冲突后在此基础上又涨了17%,所以不能把涨了17%后的高粮价都归集到俄乌冲突上,因为在这之前已经上涨了49%,这是整个食物。 谷物和2020年低点相比,全球谷物上涨了45%,今年3月份和今年1月份相比,也就是俄乌冲突前后上涨了21%,在涨了45%的基础上最近涨了21%。 从植物油的角度看,今年1月份和2020年低点相比涨了139%,今年3月份和今年1月份相比涨了34%,在涨了139%的基础上又涨了34%。 所以,俄乌冲突前后到现在全球粮价的上涨的确是比较快,也比较明显,但是,目前的全球高粮价是多种因素先后起作用的结果,即便是俄乌冲突以后的价格上涨,也要分清楚哪些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哪些是美西方制裁措施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把涨价的逻辑讲清楚,责任自然就清楚了,这是我们有责任讲清楚的。 第二个我们要把责任讲清楚,最近这两年中国的粮食进口和库存变化,这两年粮食进口增加比较多,2020年进口的大口径粮食1.4亿吨,去年大口径粮食进口是1.6亿吨,但是我们增加的进口主要是玉米、大麦、高粱以及用作饲料的小麦和碎米,这两年的进口主要是用作饲料的,对其他国家口粮进口的挤出效应是不明显的,我们没有去抢别人的口粮的市场份额,我们进口的是用作饲料的这些粗粮。 我们的库存量的确是比较高,这么大的库存量是中国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并不是这两年到国际市场上去抢粮导致这么高的库存,而是多少年以来逐步形成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讲清楚,目前的高粮价不是中国进口增加导致的,也不是中国的高库存导致的。同时,还要落实好帮助低收入缺粮国家渡过目前的难关,并通过加大技术援助的力度来帮助他们提高长期的粮食自给能力,这也是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氛围的方面。 对全球贸易来说,中国进口增长是一种增量贸易,同时,我们的大国效应,我们的进口是百万吨级、千万吨级,因为我们有14亿人这么大的市场,我们的进口量是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的增长,对国际市场的确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在未来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好“适度进口”这四个字,我们一定要给国际社会讲清楚,我们进口的增长是什么情况,我们并没有去抢别人的口粮,这个要给别人讲清楚。同时,我们通过南南合作、中非合作来帮助低收入国家提高农业发展能力,提高他们减贫的能力。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